李国桢第一个为崇祯哭灵,还争来帝礼之葬,为何历史口碑仍很差

崇祯十七年二月(1644年),宣府告急,李自成大军距离兵临北京仅一步之遥了。
“硝烟彻大内”,紫禁城里,崇祯召以文武大臣“问今日方略”,得到的答案无非是“练兵、加饷”这些正确的废话。
北京城到底怎么守?崇祯打出了最后两张“王牌”:一是王承恩,二是李国桢。王承恩督守九门;李国桢提督城守,守西直门。
在百官皆可杀的崇祯眼里,最后时刻能信任的主要是宦官,因此才让王承恩承担北京九门的督守任务。九门中,西直门是“贼入京师要冲”,因此崇祯把守卫西直门的重任交给了李国桢。
为何选择李国桢呢?这是因为他有自带的人生光环。
李国桢是襄城伯,这个爵位是祖传的。第一代襄城伯叫李浚,是跟着朱棣靖难的功臣,朱棣当皇帝第一年就封李浚为襄城伯。第二代襄城伯叫李隆,是跟随朱棣北征的主要将领,担任过京城总禁军。第三代叫李珍,跟着朱祁镇亲征,战死于土木堡。
从永乐至崇祯,历代襄城伯全是行武出身,始终没有淡出过军事核心层。第十代襄城伯李守锜曾被崇祯授予总督京营重任。传到李国桢这里,已是第十一代。
顶着这样人生光环,想不被崇祯重视也难,毕竟那是在信奉“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族群血脉中的尚武细胞具有遗传性,因此没过两天,崇祯又给李国桢安了新头衔:总督京营,加太子太保。
除了一众贴身内官之外,在文武百官中,崇祯给李国桢这样的信任非常罕见,也许已把李国桢当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 这根稻草真正派上用场,却是在崇祯死后。
北京城破,崇祯的尸骨停放于东华门外,搭建了灵棚,文武百官路过,没有人敢进去祭奠。李国桢第一个来了!“踉跄奔赴”跪倒在灵棺前,放声大哭,被大顺士兵抓住送去见李自成。
见到李自成后,李国桢“复大哭”,边哭边在台阶下磕头,血流满面。李自成好言相劝,想要招降他。李国桢一看这个来劲了,说:“只要答应三件事,我就投降。”
哪三件事?一是“祖宗陵寝不可发掘”,二是“须葬先帝以天子礼”,三是“太子二王不可害,宜待以杞宋之礼”。
关于李国桢投降还有一个说法是,城破后他被押送到李自成面前,坚决不跪拜,李自成再三劝降无果,吓唬说要杀了他,李国桢仍然不降。最后,李自成说如果不投降就屠城。李国祯才跪下:“为了保全百姓性命,我愿投降。”
无论哪种说法,总之李国桢投降了。但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最初,崇祯和皇后用的是薄棺,后来改用厚棺。一说是太子朱慈烺争来的,一说是李国桢争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经过李国桢再三哀求,李自成答应给予崇祯以帝礼安葬。送葬时只有李国桢一人,穿葬服徒步前往。入土后“恸哭作诗数章”……
李国桢第一个为崇祯哭灵,还争来帝礼之葬,并有可能争来了把薄棺改为厚棺的待遇。按说应得到后人相应好评,但恰恰相反,其历史口碑很差。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不外乎如下三点:
其一,领兵打仗靠纸上谈兵不行,靠基因显然也不行。总督京营的李国桢,拿到崇祯的指令后,先是面对王承恩唯唯诺诺,拿不出任何守城建议,倒像一个在贴身内官后面跟班跑堂的小伙计,京城守卫战中毫无作为,坐看城陷。
其二,装腔作势,夸夸其谈,“有口才,数上书言兵事”,主动请求在京营之外选人练兵。崇祯拨钱拨粮,“岁费20余万”,他从内库中提走大量兵铳弹药,请崇祯御书“共武堂”挂到府中。见到崇祯后大言不惭地说:“臣练出来的兵不可谓不强,只是苦于饷银太少,不能招募更多的人。”
戏做得很足,可惜没有实际用处。李自成攻破外城后,有宦官奔来禀告崇祯。崇祯说:“京营兵何在?李国祯练的士兵何在?”宦官答:“哪有什么兵?李兵早已散去。”真不知道李国桢是为了练兵,还是为了向崇祯讨钱发财。
其三:督守京城毫无章法,无法激励士气。城陷前3天,李国桢匹马入殿,汗如雨下,衣服尽湿。内官以“此时见君,时间不宜”为由阻挡入宫。李国桢说:“此时君臣能多见一面就是一面。”
诸臣惊恐询问何出此言。李国桢答:“守城士兵疲惫不堪,不肯用命抵抗,鞭打一人起来,另一人又躺下了。真没办法!”
身为京营总督,只会用鞭子打着士兵打仗,大敌当前无计可施,跑来向崇祯求救,要你这样的将军何用?难道想让崇祯冲锋陷阵去吗?果然是了,崇祯随后下诏“亲征”,让内官全部拿刀拿箭上城厮杀。
堂堂襄城伯,就是这样领兵打仗的。养官千日,用官一时,李国桢用实际行动告诉崇祯:我除了会当官,啥也干不了。
关于李国桢之死也有争议。一说他给崇祯送葬后,在坟前自缢而死。二说,他投降后被刘宗敏拷饷打死。无论哪种死法,祖先的勇悍血性,在他身上荡然无存。
他向李自成放言三件事的得意举动,也倍受后人质疑,认为不过是信口开河、耸人听闻,“冀万一之获免",希望万一能得到李自成的赦免。说到底,不过是作秀而已。
李国桢,到底是一介草包,还是忠心殉国的烈臣?大约无人能说清吧。
参考文献:《明史》、《明季北略》,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