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往事》背后的故事 看青岛从懵懂走向自信

描写青岛开埠30载风云的《青岛往事》将于本周末在央视八套黄金档与全国观众见面了,就像一手打造该片剧情的金牌编剧赵冬苓所言:“这是一个独属于青岛的故事,搬到别的地方则不成立”。《青岛往事》以平民的视角,描述了第一代青岛移民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而在这些拓荒者的经历也正是这座海滨城市百余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下面就听听主创们聊聊这部戏背后的故事……
黄渤饰演的满仓正是拟人化的青岛
据金牌编剧赵冬苓透露,《青岛往事》从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写起,此时的主人公十三、四岁,与青岛城市当时的年龄相当,故事写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结束,此时主人公正当壮年。通过主人公从少年到壮年的成长过程来折射出青岛城市的成长,这对演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剧组的考虑是,一是希望找青岛籍演员来演,这样对青岛的背景比较了解,而且出自青岛的国内一线演员也比较多,按照该剧总导演张新建的说法是:“我们看重的是演员对这座城市的情义”;二是演员最好正值壮年,这样从青年到老年的扮相都有掌控的余地;三是需要演技、领悟力高,这样才能驾驭主人公在风雨30年中沉沉浮浮的人生。
黄渤最终进入了导演组的眼中。那时黄渤自参演《泰囧》、《西游降魔记》、《101次求婚》之后,已经成为华语喜剧中响当当的一哥,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参与到这部“家乡戏”的拍摄中,除去“情义”,还有戏中主人公王满仓的魅力在里面:虽然主人公同样是黄渤所熟悉的“草根”,但比起以往的混混或农民形象,《青岛往事》里的满仓历经商海沉浮与大时代变迁,一根稻草一根稻草的,终有一日成了让人仰望的参天大树,这样鲜明而饱满的人物,赋予了他更大的发挥空间。
黄渤是个很有悟性的演员,据出品方透露,他在看完剧本后,非常了解编剧赵冬苓的对“满仓”这个人物的定位,那就是其正式拟人化的青岛,“满仓”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商业大亨的成长经历,正是青岛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北方重要城市的历史。
“历史长河就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体回忆构成的——而这部戏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青岛广电影视责任公司负责人于涌告诉记者。
赵冬苓为《青岛往事》首次尝试“商战”
在编写《青岛往事》剧本前,赵冬苓并非没有犹豫,这是因为说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要涉及太多的商业领域元素,即便是确定担任编剧,创作过程中最大的不顺畅也来自自己对商战的刻意回避。
之所以要回避,其实是缘于山东省内曾经有一位将商战写到极致的前辈高手陈杰,老人已经去世,但在赵冬苓看来,自己写商战,此生都难望其项背。“我为什么一开始会改12稿呢,因为我怕‘言商’,极力想回避它,我回避来回避去却发现,对于青岛这个城市而言,商战是始终回避不掉的。”
赵冬苓花很多力气来了解青岛历史,去年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于青岛史书的匮乏颇多微辞的她,一边想方设法查找大量青岛过去商业金融领域的历史资料,一边还临时抱佛脚,阅读大量反映商战的书籍。这位经验丰富的编剧表示:“越是对这座城市的那段历史了解得多了,越是感觉到,写青岛这个地方不写商战,就不是青岛,就反映不出青岛近代发展史上的国际范儿。”
在赵冬苓的眼中,上世纪前30年的青岛,金融和商业的地位显赫,“那时的青岛人做生意不是给国内做的,而是与全世界做的。不写金融业,不写银行和日占时期的 ‘曲引所’(证券交易所),仿佛就写不出青岛味儿。”
而在商业之外,青岛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复杂地位也给赵冬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青岛先后历经两次殖民统治,“五四运动”也是因为青岛主权而爆发,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可以说青岛问题便是中国问题,可偏偏处于风暴眼的青岛相较于外面世界的风起云涌,却显得异常平静。
赵冬苓表示,她在写济南和重庆时都比较顺利进行,惟独青岛难于书写,光大纲就修改了十几遍。在青岛听取了各方意见后,剧本创作时也是边写边改。
看劈柴院山东街从记忆里复活
在片中扮演“大嫚儿”的青岛籍演员傅淼,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青岛观众来说,“青岛故事”就是该剧的最大亮点,无论是上年纪的老一辈,还是年轻人,相信都会关心百年前的青岛是什么样子,那时的人又是怎样生活,而《青岛往事》最重要的就是真正做了秉承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传统,“这部戏不仅还原了百年青岛人的生活风貌,还展示了那个时代德国人的生活,我剧中老公天佑的妈妈就在德国人家里做女仆。”
据傅淼透露,剧组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百年老青岛的真实风貌,不仅是在无锡重新搭建了劈柴院,而且还重建了旧中山路——山东街。
据悉,《青岛往事》以青岛码头三兄弟德发、天佑、满仓的个人奋斗和恩怨来折射出青岛的百年风云变幻,傅淼在剧中饰演的是老二天佑的媳妇大嫚,有相当重要的戏份,参与了整部剧拍摄的全过程。作为“局内人”,傅淼说,每个青岛人都会最好奇自己生活在的这座城市是怎么来的,自己的父辈又是怎样来到青岛的创业立家的,“《青岛往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昨天的采访中,傅淼特别提到了《青岛往事》的两个“幕后元素”:导演张新建和编剧赵冬苓。张新建是青岛女婿,赵冬苓是青岛特聘文联副主席,都与青岛有着密切的联想,“都有着青岛情怀。”傅淼介绍,为了尊重青岛的城市历史,张新建和赵冬苓都提前到青岛蹲点采风,收集历史素材,“所以《青岛往事》的历史厚重感在那里,里面凝结着所有人对这座城市的情感,而不是以前年代戏中那种简单的小家情结和小情小爱,它里面更多的是向全世界表达出青岛城市的精神内涵。”
责任编辑:刘鹏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青岛日报官方微信(qddaily)